編者按:3月28日的《河南日報》理論版整版刊發我校與河南日報課題組聯合撰寫的理論文章《傳承弘揚黃帝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章認為,進入新時代,黃帝文化成為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團結偉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精神資源。大力傳承弘揚黃帝文化,有助于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力量,進一步豐富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和外延,促進各民族之間的團結與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F將文章全文轉載。
傳承弘揚黃帝文化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河南日報》(2025年03月28日第09版)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也是中華文明的人文初祖。中華文明五千年,黃帝已然成為中華文化的符號、中華民族的象征。進入新時代,黃帝文化以其悠久深厚的歷史積淀,成為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團結偉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精神資源。大力傳承弘揚黃帝文化,有助于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力量,有助于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有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一、黃帝文化的誕生與共同先祖的確立
黃帝文化的誕生與共同先祖的確立,本質上是華夏文明從部族沖突到文化融合的動態過程。從中華民族先民孕育出有鮮明特色的各地域文化,到各部落之間的交流與戰爭,再到黃帝統一黃河流域,完成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匯聚,黃帝成為公認的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經過歷史敘事、血緣認同、民族融合和學術闡釋,多元族群整合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如今,黃帝文化仍是民族認同的基石,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傳統智慧與精神動力。
(一)共同先祖的確立
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起源。我國擁有連續不斷的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距今約6000年起,中華民族先民孕育出有鮮明特色且互動交流的多個區域性文化。以彩陶、玉器等為共同符號的文化紐帶聯結起中國大部分地區,后又影響到今西藏、新疆和蒙古高原地區,形成了規模龐大的早期中華文化圈。眾多遺址出土的文物和遺跡,展現出不同地域早期文明的獨特風貌。在中華民族的神話故事中,盤古開天辟地、女媧摶土造人、黃帝與蚩尤涿鹿之戰等,反映了自強不息精神。正是在史前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部落之間的遷徙交融,共同塑造了中華文明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起源特征和發展格局。
華夏初立與黃河流域的統一。據《史記》記載,黃帝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后結成包含眾多從屬部落的聯盟。為抵御蚩尤部落的進擊,黃帝與蚩尤激戰于涿鹿,大敗蚩尤,隨后統一黃河流域。發展生產、建立制度等舉措為華夏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黃河流域逐漸成為華夏民族的核心聚居區,開啟了中華民族發展的新篇章。以炎、黃二帝為主導的政治聯盟,逐步演變為后來的華夏族,成為中華民族的前身,中華民族自稱“炎黃子孫”“華夏兒女”也由此而來。
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的確立。黃帝被尊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經歷了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司馬遷著《史記》以《五帝本紀》開篇,黃帝居于首位,明確記述五帝中的顓頊、帝嚳、堯、舜都是黃帝的后代,大禹所傳的夏人、契的后裔商人、后稷的子孫周人,以及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也多屬黃帝血脈。自漢代起,以黃帝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便已萌發。
此后,《晉書》《北史》《魏書》等官修正史,也從不同角度記載了黃帝在統一部落、制度設計、文明教化、發明創造等方面的開創性貢獻,如他命倉頡創造文字,極大地推動了文明的傳承與發展;其妻嫘祖發明養蠶繅絲,開了紡織業的先河。
(二)血緣認同的象征
黃帝文化是中華兒女血緣尋根的集體記憶。在中華兒女耳熟能詳的傳說故事中,如炎黃結盟、黃帝戰蚩尤,不僅是對民族起源的簡單敘事,更是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這些故事在代代相傳中,成為凝聚民族情感的精神紐帶。時至今日,無論身處何方,只要是中華兒女,都能因黃帝文化而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如絲線般將大家緊緊纏繞在一起,匯聚成強大的民族向心力。
黃帝祭祀文化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傳統。據《史記》記載,帝王祭祀黃帝活動始于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萬,還祭黃帝冢橋山”,開啟了歷代官方祭祀黃帝的先河。此后,唐、宋、元歷朝歷代都有祭祀、修葺、保護黃帝陵的確切記載;明清時期,祭祀黃帝更成為國家的一項政治制度,儀式形式莊重肅穆,流程嚴謹有序。祭祀黃帝體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黃帝祭祀儀式意義深遠,它不僅是對祖先的緬懷,更是通過儀式強化家族、民族的血緣紐帶,讓人們銘記自己的根源,維系著家族與民族的延續。
黃帝文化衍生出的姓氏文化是連接華夏兒女的血緣橋梁。據《史記》等文獻記載,許多姓氏追根溯源都與黃帝后裔相關。姬姓作為黃帝的嫡系姓氏,經過千年傳承,又衍生出眾多分支姓氏,如周、吳、鄭等。這些姓氏如同枝葉,以黃帝這棵大樹為根基,不斷開枝散葉。中華民族就是承載著無數家族血脈傳承的大家庭,每一個姓氏背后都蘊含著每一個小家族的歷史與故事,集合起來就是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姓氏文化不僅是一種簡單的符號,更是連接炎黃子孫的血緣橋梁,讓人們通過姓氏追溯根源,感受與黃帝文化的深厚淵源,強化民族的血緣認同。
(三)多民族融合的開端
炎黃聯盟開民族融合的先例。黃炎二帝,經阪泉一役逐漸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以炎黃二族為主體的華夏集團。在此過程中,黃帝厥功至偉。炎黃聯盟的形成對民族融合意義非凡,它打破了部落之間的隔閡,促進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與碰撞,各部落相互學習對方的生產技術、生活方式,加速文明發展進程。這種融合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奠定堅實基礎,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發展的先河。
黃帝后裔開枝散葉奠定中華民族共同體基因。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中原地區眾多姓氏家族傳承著黃帝的血脈,這些家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邊疆地區也有不少黃帝后裔的身影,一些少數民族群體追溯其根源,與黃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像匈奴族,不少分支也認為自己是黃帝之后,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他們與當地民族相互融合,既保留了自身特色,又吸收了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黃帝后裔的廣泛分布與繁衍,不僅促進了不同地區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也使得黃帝文化在更多地域傳播,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與認同感。
民族融合推動中華文明持續輝煌。在文化層面,各氏族的傳統習俗、藝術形式、思想觀念相互借鑒、吸收,形成了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在經濟層面,不同氏族在農業、手工業、商業等領域各有所長,通過融合,先進的生產技術得以傳播,提高了整體生產力水平;在社會層面,民族大融合打破了原有的氏族界限,形成了更加復雜多元的社會結構,人們共同生活、相互協作,促進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從秦漢時期的民族大融合到隋唐時期的開放包容,再到明清時期的進一步鞏固,融合與統一始終是中華民族發展的主流。
二、黃帝文化與中華文明核心思想的形成
黃帝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核心基因,既是華夏民族的精神紐帶,也是中華文明基本特性的歷史源頭。黃帝文化經歷了從始祖崇拜到文化象征、血緣認同到精神標識的轉變,并在現代完成了文化的重構。通過回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能夠發現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兩大支柱的儒家、道家文化,深深鐫刻著黃帝文化的烙??;通過探索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明密碼,能夠發現黃帝文化與中華文明連續性、統一性、包容性、創新性及和平性的基本特性的緊密聯系??梢哉f,黃帝文化奠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實基礎,塑造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一)黃帝文化的發展與演變
黃帝文化從始祖崇拜到文化象征的轉變。人們對黃帝的崇拜首先源于對祖先的敬仰與感恩,通過祭祀等儀式祈求祖先庇佑,維系部落的團結與延續。隨著歷史的推進,黃帝形象逐漸超越了單純的祖先范疇,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象征、精神標識。黃帝文化中蘊含著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別是創新性。黃帝時代,在物質文明方面,人們開始馴養和使用牛、馬,發明車、船,學會打井、養蠶繅絲,戰爭中使用銅制兵器。在制度文明方面,人們開始制作冠冕、衣裳,政治上設官治民,給社會各等級命名,讓民眾共享財產;在精神文明方面,發明文字、制定歷法和甲子,繪畫、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都有所發展,他所代表的智慧、勇氣和創造力,被抽象為民族精神的符號,承載著整個民族的價值追求與理想信念。
黃帝文化從血緣認同到精神標識的轉變。西漢初年起,黃帝被尊為民族始祖;魏晉南北朝時,黃帝文化成為匈奴、鮮卑等各民族效仿、學習的重要內容;北宋時,黃帝進入儒家道統,完全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符號。此后,黃帝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內涵,如仁愛、正義、和諧等,逐漸成為人們共同追求的精神紐帶,超越了血緣的限制,將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人們緊密聯系在一起。
黃帝文化從傳統向現代文化重構的轉變。近年來,通過運用現代技術手段,深入挖掘黃帝文化的內涵,不斷推動黃帝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黃帝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成為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的精神力量。每年農歷三月初三的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齊聚于此,恭拜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這一舉動已成為華人世界獨特文化現象。黃帝文化已然超越民族始祖的血緣意義,一躍而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和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
(二)黃帝文化奠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
黃帝文化啟示了儒家對倫理綱常的建構。黃帝對內關愛百姓,重視民生,致力于發展農業、改善生活;對外心懷天下,以正義之師抵御侵略,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這種仁德與智慧兼具的品質,與儒家所倡導的“內圣外王”理念高度契合。此外,黃帝注重以道德教化民眾,尊重民意,廣納賢才,任人唯賢,使得社會風氣清正,人民安居樂業。黃帝的德政實踐證明,以道德治國可以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促進國家的繁榮昌盛。在此基礎上,儒家將黃帝的德政思想進一步升華,強調統治者應以身作則,以道德的力量感化民眾,而非僅僅依靠刑罰來維持統治。
黃帝文化開啟了道家無為、自然的精神追求。戰國中期,黃老學派開始尊崇黃帝,并將黃帝文化視為重要的思想源頭,為道家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到了漢初,經歷了長期戰亂之后,社會民生凋敝,百廢待興。此時,朝廷崇尚黃老之學所倡導的“無為而治”,旨在不過多干預百姓的生產生活,讓社會自然恢復生機。除此之外,在《黃帝內經》這部蘊含著豐富道家思想的古籍中,也體現著黃帝遵循自然規律,不強行改變自然的節奏和秩序,因勢利導,讓萬物各得其所的文化思想。這反映出道家思想不僅是對黃帝文化中順應自然觀念的傳承,更是將自然之道應用于人體養生的具體實踐中。
黃帝文化塑造了中華文明海納百川的包容特征。儒道兩家對黃帝文化的共塑,為中華文明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強大精神動力。儒家注重社會秩序與道德規范,道家追求自然和諧與精神自由,兩者相輔相成,使黃帝文化既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又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考。儒道融合的文化力量激勵著無數中華兒女積極進取、追求自由,同時又堅守道德底線、維護社會秩序。無論是在國家繁榮昌盛之時,還是在面臨困難挑戰之際,黃帝文化所蘊含的精神都能激發人們的智慧和勇氣,推動中華文明不斷向前發展,使其在世界文明之林中獨樹一幟、熠熠生輝。
(三)黃帝文化奠基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黃帝文化的創新精神推動中華文明流而不斷發展。黃帝時代的諸多發明創造,文字、歷法、醫學等都是傳承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盡管歷經無數次的朝代更迭和社會變遷,黃帝文化所承載的民族精神和智慧始終延續,成為中華文明不斷發展的內在動力。例如,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刷術等偉大發明,都是在黃帝文化創新精神的激勵下不斷涌現,推動了中華文明的持續進步。
黃帝文化的兼收并蓄理念推動中華民族互通互融。黃帝通過部落聯盟的形式,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在中華民族發展的過程中,中華文明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如佛教作為外來宗教,經過長期的融合與發展,最終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開放包容的精神,正是源于黃帝文化所倡導的兼收并蓄理念。
黃帝文化的多元共存模式推動中華文明和而不同。黃帝文化提倡的多元共存模式,成為中華文明的傳統,在不同歷史時期,各民族文化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畫卷。以漢族與少數民族文化交流為例,在服飾方面,少數民族的服飾風格獨特,色彩鮮艷,其制作工藝和圖案設計為漢族服飾的發展提供了靈感;漢族服飾的款式和剪裁技藝也對少數民族服飾產生了影響。正是漢族與少數民族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鑒,共同推動了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
三、黃帝文化與民族國家的建構
黃帝文化以歷史記憶為根系,以符號系統為枝干,以價值理念為果實,體現在中國歷代王朝更迭和現代民族國家建構的完整敘事中。在古代中國,黃帝文化強化了“大一統”的意識形態;在近代中國,黃帝文化激發了中華兒女共御外敵的精神力量;在全球化與多元文明對話的今天,黃帝文化不僅是回溯文明源頭的“尋根密碼”,更是建構文化自信、實現民族復興的“精神基因”。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對歷史文化,要注重發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尋到魂”,這樣才能真正理解中國何以成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何以歷經千年而生生不息。
(一)古代“大一統”意識形態的強化
黃帝文化為大一統思想奠定民族融合基礎。黃帝通過戰爭與聯盟匯聚了眾多部落,促進了不同族群之間的交流與融合。這種融合不僅體現在血緣上,更體現在文化、習俗等多個層面。各部落逐漸接受并認同黃帝文化所倡導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為形成統一的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創造了條件。
黃帝文化還確立了華夏精神旗幟。黃帝所代表的智慧、勇敢、團結等精神品質,成為華夏民族共同追求的價值取向。在面對內憂外患時,這些精神激勵著中華兒女團結一心、抵御外敵,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后世每逢國家重大慶典或面臨危機時刻,人們都會追溯黃帝的功績,強化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使黃帝文化成為維系華夏民族大一統的精神紐帶。
(二)近代民族危機對黃帝文化的重塑
黃帝文化融入了民族自強精神。近代以來,中國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西方列強的侵略使國家陷入生死存亡的困境。在這一背景下,黃帝文化被賦予了新的內涵,融入了民族自強精神。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祖先,其英勇抗爭、開拓進取的形象,成為激勵國人奮起反抗的精神力量。人們以黃帝子孫的身份,激發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倡導通過自強自立來挽救民族危亡。
黃帝祭祀的重啟提升了民族凝聚力。長期以來,黃帝祭祀承載著中華民族對祖先的崇敬與追思,在近代民族危機下,重啟黃帝祭祀活動,成為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方式。通過莊重的祭祀儀式,人們緬懷黃帝的功績,強化了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使全世界的中華兒女團結起來,共同為民族復興而努力。
黃帝文化重構了民族國家的文化認同。面對西方文化的沖擊,國人重新審視自身的文化傳統,挖掘黃帝文化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和價值觀念。通過教育、宣傳、儀式等方式,將黃帝文化所代表的團結、自強等精神傳播開來,使更多人認識到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重構了民族的共同記憶和文化認同。
(三)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黃帝祭祀成為追溯民族文化根源的重要平臺。進入新時代,每年的黃帝祭祀活動都吸引著海內外眾多中華兒女參與。在祭祀儀式中,人們通過莊重的儀式和豐富的文化活動,深入了解黃帝時代的歷史文化,探尋中華民族的起源和發展脈絡,感受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增強對民族文化根源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黃帝文化成為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黃帝文化所蘊含的智慧、創造精神等,展示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卓越的文明成就。通過舉辦黃帝文化展覽、學術研究等活動,深入挖掘黃帝文化的內涵,將其與現代社會相結合,使人們更加了解和認同民族文化,從而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
黃帝意識成為促進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力量。黃帝意識強調中華民族的共同身份和文化傳承,促使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中華兒女在文化交流中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近年來,黃帝文化進校園、進社區等活動,讓更多人接觸和了解黃帝文化,促進民族文化認同的深化,為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
四、黃帝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
黃帝文化是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力量之源和發展之基。新時代下,黃帝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有助于提煉和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有助于增進海內外中華兒女對民族、國家的認同情感,還有助于我們賡續民族根脈、提升文化自信,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不竭的精神動力。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延續
黃帝文化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重要精神力量。在近代中國面臨外敵入侵、民族危亡的時刻,黃帝文化凝聚的民族認同,喚醒的民族精神,對于抗戰救國、民族救亡有著偉大的意義。1937年4月,毛澤東在國共兩黨公祭黃帝陵時撰寫的祭文寫道:“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抵抗?!边@種堅決抵抗的自強與勇氣,是我們最終能夠取得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的精神支柱,這種精神如今依然激勵我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奮勇前行。
黃帝文化是中華民族開拓創新的不竭動力源泉。黃帝文化的開拓創新精神貫穿中華民族發展史,激勵無數中華兒女對創新與進步保持著熱情和不懈的追求。伴隨著歷史演進,中華民族與世界各國的交往漸趨深入,文明交流互鑒不斷推進,這就要求我們用世界眼光,消化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優秀成果。在此基礎上,發揚開拓創新精神,創造出適合中國發展的道路與制度。
黃帝文化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思想基礎。《管子·地數》記載:“黃帝問于伯高曰:吾欲陶天下而以為一家,為之有道乎?”其中的“陶天下而以為一家”正是中國“大一統”觀念形成的先聲?!按笠唤y”的政治文化基因和“同根同源”的民族文化心理,最終形成了休戚與共的“多元一體”文化格局,體現了黃帝文化的深遠影響與中華文明發展的連續性特點。這種文化格局不僅為中國古代的輝煌提供文化基礎,而且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深厚的思想基礎。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抓手
黃帝文化是中華民族共享文化符號。黃帝文化中的“天下為公”“和合共生”等共同的歷史記憶、情感觀念已經深深植根于中華兒女的血脈之中,強化了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支撐。我們對黃帝文化的深入解讀與傳承弘揚,增強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凝聚力,促進各民族的團結與合作。
黃帝文化形塑了中華民族共同價值觀念。傳承弘揚黃帝文化,進一步形塑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觀念,提升我們的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在個人層面上,要以共同的價值觀念涵養道德修養;在社會層面,要以共同的價值觀念為動力推動社會進步;在世界意義層面,要以共同的價值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構筑了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黃帝文化不僅是中華兒女的歷史記憶,還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資源。通過對黃帝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使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與當代社會、文化發展相適應,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進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精神力量
黃帝文化增進海內外中華兒女對民族國家的高度認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通過弘揚黃帝文化,可以增進海內外中華兒女對中華民族和祖國的高度認同,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對祖國的認同感、自豪感、歷史責任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黃帝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通過深入挖掘、研究和闡發黃帝文化的思想內涵、精神價值,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價值,一方面,能使黃帝文化成為未來發展的創新資源,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傳承與發展;另一方面,也能使我們更好地應對現代社會的挑戰,促進社會和諧與可持續性發展,助推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黃帝文化賦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中華文化深厚的思想智慧。黃帝文化中包含著的“和合”“德治”“仁義”等思想,賦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深厚的思想文化智慧和文化支撐。通過傳承弘揚黃帝文化,可以進一步豐富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和外延,促進各民族之間的團結與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
策劃:劉雅鳴 孫德中 張 濤
統籌:萬川明 趙士紅
組長:胡遠慧 楊曉東 周海濤
成員:周海濤 蘆 潔 郭宇坤 趙藝揚 徐婷婷 劉紅濤
執筆:周海濤 蘆 潔 郭宇坤 趙藝揚 徐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