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上午,我校秋季學期鄉鎮(街道)黨(工)委書記進修一班一支部學員40余人來到滎陽市開展現場教學。學員們邊看邊學邊思考,探索基層黨建和鄉村振興經驗。
學員們首先來到滎陽市高山鎮高山村,考察該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高山村作為高山鎮鄉村振興的標桿,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實現了華麗蝶變,擁有“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等多個國家級榮譽稱號。多年來,該村始終堅持以黨建引領集體經濟發展,通過黨組織找準發展方向“定好位”,把好用人標準“掌好權”,黨組織把脈問診“定好調”,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站好崗”的四好工作法,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群眾參與”的鄉村振興發展道路。該村集體企業河南省高山閥門有限公司,成立于1975年,經過將近50年的發展,所注冊的“高山”商標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也被評為全國“免檢產品”。目前,該村集體固定資產達到1.5億元,成為以機械制造為主導產業的經濟發展強村。全村集體企業年產值1.3億元,年上繳國家稅金800萬元左右,村集體經濟年收入450萬元。
在滎陽市高山鎮白水峪村和廟溝村,學員們先后參觀考察了白水峪新建黨群服務中心和廟溝村災后重建集中安置社區,認真學習白水峪村和廟溝村的災后重建、美麗鄉村建設、五星支部創建等經驗。作為“7·20”特大暴雨災害重災區,高山鎮堅持黨建引領,樹立基層堡壘“一面旗”,圍繞“災后恢復重建”,用足用活現有資源,黨員群眾齊上陣,全力建設美麗鄉村。廟溝村為徹底解決洪災威脅,村兩委干部發揚新時代“愚公移山”精神,在村口削平山頭28米,填平溝壑38米,規劃建設了共115套房屋的新型安置社區,并同步建設衛生室、污水處理站和天然氣管道等公共配套設施,展現了一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新鄉村。
最后,學員們又到滎陽市崔廟鎮王宗店和徐老莊村進行了現場教學。王宗店村在充分征求群眾意愿的基礎上,選擇新型農村和社區樓房兩種方式進行建設。規劃占地162.35畝,規劃建設151戶美麗庭院,總建筑面積2.4萬平方米。黨群服務中心、衛生室已投入使用。
學員們表示,通過現場教學的形式,學習了滎陽市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鄉村振興的實踐經驗,有利于進一步提升黨校學習培訓的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